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九百一十一章聰明反被聰明誤

關燈
第九百一十一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

燕王府外的明軍還蒙在鼓裏,而燕王則是立即讓張玉、譚淵、朱能三人迅速率兵去攻擊府外的士兵。一方是有備而來,一方是死到臨頭還毫不知情,而且圍府的兵士還沒有主將,其結果可想而知,包圍燕王府的士兵立即被擊潰。

這個時候,張信又適時地跳了出來,他鼓動麾下的兵士,說是皇上受人蒙蔽,意欲對燕王不利,保燕王就是保皇上。雖然張信的這番言論根本經不起推敲,但當時兵荒馬亂的,加上兵士們都是些大老粗,張昺、謝貴二人已死,那張信就是北平軍中的老大,不跟張信,跟誰?

就這樣,很多北平城內的兵士立即倒戈,紛紛投入燕王的懷抱。這還不算完,張玉、譚淵、朱能三人立即帶兵去奪取北平九門,就在當天晚上,燕王已經控制了整個北平城。

驚聞張昺、謝貴二人已死、燕王已控制北平城的消息,本來在北平城外虎視眈眈的宋忠立即率兵後撤。

宋忠這一主動後撤,可是給了燕王莫大的機會。且不說給了匆匆起事的燕王足夠的整兵備馬的時間,單單就是宋忠這一主動後撤,就給了一些本來駐紮在北平城附近的軍隊立即投入燕王的懷抱的機會。

而宋忠所率領的軍隊,就有好些是北平籍貫的,突然這麽一撤,棄家人於不顧,人心必然思變。於是乎,就有少數人在跟隨宋忠撤退的過程之中開了小差。為了忽悠大家一心一意跟他走,宋忠耍了個小聰明,在兵士中放出了風聲,說燕王已在北平大開殺戒,凡是有家小在北平城內的外官及士兵,其親屬已全部被燕王殺害……

從宋忠編造這個謊言的出發點來說,無非就是忽悠這些兵士們報著對燕王的仇恨、一心一意地為他效命。但宋忠的這個謊言卻是經不起推敲的。假如燕王真的想對付有家小在北平城內的外官及士兵,扣押這些人的家小,豈不是更好?殺了這些人的家小,那不是拉仇恨嗎?

正是因為宋忠的這個謊言經不起推敲,在他放出這個風聲之後,還是有極少數的兵士開了小差,逃回了北平城。可就是這麽一小撮人,卻是影響了後來燕王與宋忠開戰的戰局。

因為這些人回到北平之後,見家人安然無恙,便痛恨宋忠心眼太壞。於是,這些人不僅是投降了燕王,還將宋忠的小把戲告知了燕王。

宋忠雖然主動後撤,但始終如一只盤旋在頭頂上的老鷹,不解決掉這個隱患,燕王朱棣自然不會心安。於是,在北平城內稍事準備之後,燕王朱棣便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軍向宋忠的部隊發起了主動攻擊。

宋忠見燕王的部隊氣勢洶洶地殺了過來,也是趕緊做起了戰前動員。要說宋忠的戰前動員還是相當成功的。先從國家的層面,說燕王造反,他們是平叛的正義之師。緊接著從家庭層面,說燕王無道,誅殺眾兵士的親人。現在就是為國家除害、為親人報仇血恨的時候了……

經過宋忠戰前動員的明軍,個個如打了雞血一般。特別是那些被燕王“殺害”了親屬的北平籍士兵,自告奮勇地沖在了上陣殺敵的最前線。眼看著,一場慘烈的廝殺即將拉開序幕。

但讓那些沖殺在最前線的北平籍士兵沒有想到,更是讓宋忠沒有想到的是,燕王的前軍忽然向兩翼散開。

燕王這是要幹什麽?難道是要從兩翼包抄嗎?

就在宋忠及麾下兵士犯嘀咕之際,突然從燕王前軍陣中傳來陣陣叫喊之聲。而這陣叫喊之聲並非燕王麾下兵士所發出來的,而是由一群身著普通民眾服裝的北平群眾所發出來的。

這些北平群眾可不是普通的北平群眾,如果套用一個現代的名詞,他們可以稱之為“軍屬”。不錯,這些人正是宋忠麾下北平籍士兵的親屬。

這一下子,宋忠麾下的前軍算是炸開了鍋。不是說咱們的親屬都被無道的燕王殺害了嗎?

就這樣,宋忠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而燕王的心理戰是相當成功,宋忠那本來“嗷嗷叫”的前軍臨陣倒戈,迅速在陣前認親。

還不待宋忠反應過來,燕王麾下的三員大將張玉、譚淵、朱能率精兵立即殺出。

本以為是一場精彩、慘烈的戰鬥,就這樣迅速一邊倒地結束了。宋忠麾下的明軍一片混亂,除了投降燕王的,幾乎都被斬殺。而宋忠本人也被生擒了。

朱棣看到被五花大綁的手下敗將宋忠,還是親自為其松了綁,然後開始勸降。朱棣要勸降宋忠,倒不是他看中了宋忠的才華,畢竟宋忠還真是無什麽“才華”可言。朱棣勸降宋忠的真正目的,只是為了形成一個示範效應,讓更多的明軍將領投奔到自己的懷抱中來。

對於朱棣的好言相勸,宋忠出人意料地嚴辭拒絕了。

在實用主義者朱棣面前表示堅決不合作,宋忠除了被砍掉腦袋,不會再有第二種結局了。

宋忠全軍覆沒,徐凱、耿瓛等明軍將領紛紛撤軍,就這樣,燕王朱棣終於是有了一塊兒像樣的根據地。

消息傳到應天,文武百官大驚失色,建文帝更是心裏七上八下的。到了這個時候,他這個當皇帝的已經沒有選擇了。叔叔公然造反,自己如果不出兵彈壓,堂堂大明王朝的顏面何在?

既然要出兵鎮壓,何人掛帥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如果我們從整個事件的結局來看待這個問題,建文帝朱允炆在這裏犯了一個決策性錯誤。如果他在這個時候能鼓起勇氣,跟自己剛剛出生的堂侄、也是自己對手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學習一下,來個禦駕親征,歷史很可能就改寫了。

咱們先不妨將歷史的時鐘撥到二十七年之後,朱允炆的堂侄朱瞻基就在這一年遇到了幾乎與朱充炆所面對的一模一樣的情況。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繼位還不滿一周年,便突然病逝,朱瞻基繼承皇位。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煦起兵造反。

這朱高煦與父親朱棣的履歷也十分相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不小的戰功,在軍中頗有威望。更為關鍵的是,朱高煦因為生得偉岸挺拔,極其神似朱棣,因此深得朱棣喜歡。朱棣甚至有過廢長立幼,讓朱高煦當自己繼承人的想法。

面對氣焰囂張的叔叔朱高煦,還不滿二十八歲的年輕皇帝朱瞻基做出了一個十分大膽、而又十分正確的決定,那就是禦駕親征。

朱高煦起兵造反,與其父親朱棣起兵造反的理由一模一樣,那便是“清君側”。這“清君側”的意思是,皇帝被一些奸臣蠱惑、被一些奸人蒙蔽,甚至被一些奸臣所控制,成了傀儡,必須要由他們這些皇室宗親的人出面,去解決掉皇帝身邊的這些奸臣和小人。

在消息極為閉塞的古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別說是普通的士兵和民眾,就是一些王公大臣,也不知道該如何站隊。

如果皇帝禦駕親征,那給廣大士兵和百姓傳遞的信號就不一樣了。不是說皇帝被奸臣蠱惑、被奸人蒙蔽嗎?那皇帝親自帶兵前來,又是怎麽回事?

如果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話,“禦駕親征”便是開“清君側”這把鎖最好的鑰匙。

縱然一邊是戰功赫赫、野心勃勃、且早已蓄謀已久的朱高煦,另一邊是一個剛剛登基不久的年輕皇帝。年輕的小皇帝朱瞻基帶兵所過之處,不僅有不少還在觀望的吃瓜群眾是紛紛歸附,更有一些本來一心跟著朱高煦造反的官兵是紛紛倒戈。就這樣,朱瞻基很快便粉碎了皇叔朱高煦的帝王夢,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就將朱高煦給俘虜了。這就是民心向背的巨大力量!

可惜當時的小皇帝朱允炆並不懂得這個道理。驚聞朱棣起兵,朱允炆迅速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掛帥的人選。

就當時的情形來說,老一輩的將領,就只剩下耿炳文和郭英二人了。

咱們先來談一談郭英同志。郭英是郭興的弟弟,早年間兄弟兩個便跟隨朱元璋起兵。在前文中,咱們曾經表揚過會來事兒的康茂才,咱們也隨便提起過,在眾多向康茂才學習的同志中,有兩人是真正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郭英的哥哥郭興,便是其中之一。

不可否認,郭興、郭英兄弟都是明初非常出名的將領。但真正要和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藍玉、傅友德這些人比起來,郭興、郭英兄弟還是少了些成色。

咱們不妨翻開郭英同志的履歷看一看,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某年某月,郭英跟隨某某名將進攻某地、郭英跟隨某某名將出兵某地、郭英跟隨某某名將平定某地……

從這份履歷中,咱們可以看出,武定侯郭英同志是明初的重要將領不假,但要讓他真正成為一軍之主帥,真是有些勉為其難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